当前位置: 首页> 综合资讯> 正文

少林功夫的起源与发展

少林功夫是中国武术的重要流派之一,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嵩山少林寺。根据搜索结果,以下是少林功夫起源的几种说法:

达摩说

少林功夫的起源与发展

南朝宋时,达摩祖师从南印度来到中国宣传佛法。他到了今天的南京后,和梁武帝谈佛,但梁武帝不太喜欢他。于是达摩决定渡江北上,路遇江河阻路,他就摘了一根芦苇扔在江面上,然后就踏在那根芦苇上,乘风破浪,渡江而去。后来他曾寄寓嵩山少林寺,在一个洞中面壁而坐,一坐就是9年。后来,由于年代长久,他面壁的地方坍塌,露出一个铁盒子。人们在铁盒子中发现了《洗髓经》和《易筋经》,后来《易筋经》发展成武林秘籍,自此便有了少林功夫起源于达摩之说。

隋唐说

另一种说法认为少林功夫起源于隋唐之际。原因有二:第一,隋朝末年的时候,有农民起义军攻打少林寺,少林僧徒抵抗农民起义军,由此可推导出当时的少林寺已经有了习武之风;第二,隋末唐初,昙宗、志操等少林弟子帮助秦王李世民抗击王世充,并且活捉了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,为新建的唐王朝建立了战功,少林寺也得到了李世民的褒奖。因此,有人认为少林功夫起源于隋唐。

元明说

元未明初,有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故事。话说至正年间,红巾军攻打少林寺。当时,有个烧饭的和尚出来安慰大家:“大家不要怕,我去抵御!”这个人不是从大门大摇大摆出去的,而是从烟囱中出去的。他出去以后,就现出他的神形,变得很高大,手里拿着一根棍,红巾军看到后就很害怕,纷纷往后逃。有个僧人说:“你们知道是谁吓退了红巾军吗?是观音大士的化身。”当然,对于这个传说也有人持怀疑态度。

宗教因素

少林寺是佛教禅宗的祖庭,禅宗以明心见性、顿悟成佛为要旨。在佛门眼中,参禅是正道,拳勇一类乃是末技,僧众们不过是借练功习武达到收心敛性、屏虑入定的目的。同时也可收到健身自卫、护寺护法的效果。事实上,少林武术是在长期的僧众习武中逐渐自发形成的。

技术体系完善

少林功夫内容丰富、套路繁多。按性质大致可分为内功、外功、硬功、轻功、气功等。内功以练精气为主;外功、硬功多指锻炼身体某一局部的猛力;轻功专练纵跳和超距;气功包括练气和养气。按技法又分拳术、棍术、枪术、刀术、剑术、技击散打、器械和器械对练等共一百多种。

社会用途广泛

少林武术是在广泛吸纳中华传统武术的基础上产生的,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技术流派。北魏太和十九年(495年),少林寺创建后,少林武术便随之产生,并成为寺僧经常参与的一种业余健体活动。

综上所述,少林功夫的起源与多位历史人物有关联,并且深受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。它的技术体系不断完善,社会用途也越来越广泛。

少林功夫的发展

少林功夫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,每个阶段都有其特色和代表性的事件。

初期发展

少林寺在1500多年的历史中曾多次遭天灾人祸的废毁,但少林僧人以其固有的方式使少林功夫代代相传,流传至今,闻名天下。 少林功夫的要旨是禅武合一。 少林寺是佛教禅宗的祖庭,禅宗以明心见性、顿悟成佛为要旨。 在佛门眼中,参禅是正道,拳勇一类乃是末技,僧众们不过是借练功习武达到收心敛性、屏虑入定的目的。 同时也可收到健身自卫、护寺护法的效果。 事实上,少林武术是在长期的僧众习武中逐渐自发形成的。 经过历代僧徒们长期演练、综合、充实、提高,逐步形成一套拳术,达百余种,武术上总称"少林拳"。 其中起过重要作用的是元代少林派拳术大师白玉峰、觉远上人、李叟等人,他们精心研究少林拳法,注意拳法的整理和传授,将少林拳中的"罗汉十八手"发展为七十二手,以后又发展到一百七十三手,第一次系统地整理出一套少林拳法。

兴盛时期

隋末唐初,少林寺方丈为了保护庙宇的安全,从寺僧中选出身强力壮、勇敢灵巧或善于拳击械斗者组织成一支专门队伍。客观形势要求武艺向精湛的技击方面发展,他们便开始了有组织的、严格的僧兵训练。在少林的历史上,曾有一代又一代的僧兵僧将以其显赫的武功为民族、为正义而战。

明清时期的传播

明朝建立后,寺僧习武活动开始向纵深发展。明代少林武术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的武术体系。明万历四十三年(1615年)文翔凤在其《嵩游记》中写道:“归观六十僧,以掌搏者、剑者、鞭者、戟者……”从此记述看,明代少林武术不仅有拳有棍,而且有剑、鞭、戟等等。

近现代的发展

新中国成立后,许多省、市成立了武术协会和体校武术训练班,进一步推广和发展少林武术。少林派武功继承和发展中国少林武术遗产,并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材,在出国表演交流中为国家赢得了荣誉。

综上所述,少林功夫的发展历程与其历史变迁密切相关。从最初的护寺需要到后来的军事斗争参与,再到现代社会的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展示,少林功夫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宗教文化和武术精髓。

阅读全文